開一間舒服而有個性的新時代咖啡店:專訪 MKCR 山小孩咖啡主理人爆頭

開一間舒服而有個性的新時代咖啡店:專訪 MKCR 山小孩咖啡主理人爆頭

早晨八點,佇立於台北承恩門旁的咖啡館 MKCR 山小孩咖啡準時營業,深秋裡太陽打進白色空間,也映照著店主人爆頭專注沖煮咖啡的身影。開業兩年的山小孩供應自家烘焙豆、手沖咖啡、獨家選品,還能在香氣中感受城市輪廓;爆頭在咖啡館裝滿了他對理想生活的實踐,在川流不息的舊城區有著自成一格的浪漫。

漂浮蘇打、熱擦手巾、拿坡里麵⋯⋯回望昭和年間的喫茶店風華

漂浮蘇打、熱擦手巾、拿坡里麵⋯⋯回望昭和年間的喫茶店風華

日治後期出現在臺灣的喫茶店,多半與日本的情況相去不遠,都是會十足「洋氣」的消費場所。除了建築與裝潢強調「洋風」,販賣的餐點是「洋食」,店裡的燈光、音樂、擺設……等一切細節,也盡皆透露著濃濃的西洋風味。對於日治臺灣的知識階層而言,喫茶店提供的是一個具有獨特品味的消費空間和集會場所。1930年代後期,在《臺灣新民報》擔任副刊主編的臺灣文人黃得時便曾回憶道:臺北的喫茶店是許多報社記者與業餘作家經常造訪的地方。人們聚在那裡談文學、聽音樂、欣賞畫作,宛如一個文化沙龍。1936年,當知名的中國作家郁達夫造訪臺灣的時候,黃得時也曾與一眾文化人帶著他到「榮町通」(今衡陽路)的明治喫茶店,一邊品啜咖啡,一邊暢聊文壇裡的大小事。

從大正年間談起 —— 臺灣珈琲店的小歷史

從大正年間談起 —— 臺灣珈琲店的小歷史

女給職業的出現,顯示出1930年代的部分女性不願再裝扮成楚楚可憐的形象、不想再刻意隱瞞自己情欲展現,這種自我追求乃至於自我實現的思維,自然可以說是臺灣女性地位轉變的關鍵指標。而從文化消費史來看,服務於珈琲店內的女給提供一般消費者可以用較少金錢換取短時間的情感交流,不論是消費者或是女給本身,都可在有限的時間內享受隱密性的歡愉。隨珈琲店而起的女給職業雖有過輝煌的成績,但卻也隨珈琲店殞落而消失。這也反映了流行的可取代性,若無法時時更新、刻刻改進,一個看似前途無量的流行,也有可能在轉瞬之間,消逝於歷史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