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Hally Chen、撰文—吳亭諺、攝影-黃銘彰

因為工作的關係,25年前開始,我每年都會到日本東京收集設計相關的資料。對我來說,這裡充滿了我的青春記憶。

那時候對東京的路甚至比臺北還熟,閉著眼睛都知道怎麼走,因此東京的變化我也歷歷在目。像是以前常經過表參道的「同潤會青山公寓」,它是日本第一批集合式住宅,有點像臺灣的中華商場,是東京非常具代表性的地標,雖然後來被拆掉了,不過直到現在,每次經過都還是會想起當時的畫面,那就是我的鄉愁。

過去出國之前,總會想大肆為旅行做準備,買衣服、各種旅行用品、詳細規劃行程等等,但現在不會了,因為在日本就像日常一樣自然。我在日本的旅行方式也跟一般人比較不同,大部分的人喜歡到不同景點,盡量不要重複;然而,或許是因為去過太多地方了,現在想去的,幾乎都還是以前走過的地方。把一個地區弄得很熟,有自己習慣去吃飯、泡澡、住宿、買東西的地方,甚至走進店裡老闆還會跟我說「お久しぶり」(好久不見),這才是真正的放鬆,也是我嚮往的旅行。

雖然現在因為疫情關係,沒辦法到日本旅行,但有幾處臺灣的店家,總能帶給我彷彿身處日本的氛圍,讓我能夠一解鄉愁。


孵珈琲洋館


©qdymag.jpg

每次去日本,我都會到「喫茶店」吃早餐,而位在大稻埕的孵咖啡洋館就非常有日本喫茶店的感覺。

所謂「喫茶店」其實就是老派的咖啡店,它圍繞著幾個元素:古董、古典樂、古人(老人),還有在地傳統的食物、飲品,每間喫茶店都有它的特色。其中「名曲喫茶」是喫茶店的經典類型 —— 在卡帶還沒出現之前,不是每個人家裡都有音響,聽音響是很高級的享受,去咖啡店喝咖啡也是。

孵咖啡的氛圍就很「名曲喫茶」,老闆喜歡日本、常常旅行,也愛搜集老物件,位在二樓的用餐空間,就有許多老派的彩繪玻璃桌燈、精緻的雕花木櫃,裡頭陳列各式的食器收藏;三樓還有黑膠唱片跟音響,不定期會開放黑膠唱片之夜。

其實光是店名使用日文的「珈琲」作為標準字就非常日本了,更不用說店裡還有喫茶店的定番「冰淇淋蘇打」、焦糖布丁、早餐吐司等餐點,以大臺北來說,最容易讓我聯想到日本傳統喫茶店的就是這間了!


米力生活雜貨鋪 / 溫事


©qdymag.jpg

每每來到溫事,都會想起吉祥寺街頭的小雜貨屋。

溫事位於中山北路的二條通上,一進門就非常有日本的感覺,連建築都是日本時代留下來的。溫事由生活風格家米力和先生Rick一同經營:米力可說是臺灣最早研究日本雜貨的作者,Rick則是鑽研茶道、金繼修復許久,兩人都有很深的知識功底,且對於雜貨物件非常有研究。

溫事的一樓蒐羅了各式雜貨,有許多生活用品,像是日本人愛用的今治毛巾、手帕,還有些臺灣本地及韓國的設計品牌,最多的則是來自日本各地的陶藝家作品。這些都是米力和Rick每年去日本親自帶回來的,很能讓人感覺到日本各都道府縣的民藝之美。而且,每個職人作品的旁邊,還會放上介紹小卡,讓人增廣見聞。

對了,溫事二樓是間茶室,裡頭放了各式茶具,還有日本茶文化與茶道具的相關書籍,平常沒有對外開放,只招待朋友或是開茶道課時使用,偷偷帶你們上去看,這裡真的很日本,是我一解鄉愁的祕密基地!

©qdymag.jpg

Le Ruban Pâtisserie 法朋烘焙甜點坊


©qdymag.jpg

我以前不愛喝咖啡、不喜歡吃甜點,是35歲之後,因為開始接觸咖啡,開啟了新的味覺喜好。但只單純喝咖啡,久了會太乾、很無趣,所以要點配東西,到最後不知不覺,就變成有下午茶的習慣了(笑)。

很多人說法朋很法式,但為什麼我特別喜歡法朋,甚至覺得它會讓我想起日本,是因為法朋其實很像日本都市街上會有的洋菓子喫茶店,甜點顏色鮮豔、華麗,光是用看的就覺得很滿足。主廚李依錫,以前是做傳統蛋糕麵包店出身的,後來又到九州學做甜點,自然而然也就有點日本的影子。他每一季都會有一個華麗派甜點,像最近季節就是哈密瓜類。

臺灣男生好像比較沒有那麼愛吃甜點,所以臺北很少這樣的店,但我在東京的洋菓子喫茶店時,經常可以看見帶著公司包、穿襯衫打領帶的男子,一個人在吃華麗的聖代,而法朋總會讓我想起,一個人在日本洋菓子喫茶店享受甜點的感覺。

©qdymag.jpg

DSCF4848aa_1.jpg

疫情期間,我對日本鄉愁中

隨著疫情蔓延全球,各地正透過隔離措施極力抵抗疫情,往日看來再輕易不過的出國旅行,今日變成一種奢侈的想像。我們知道,一定有很多人和我們一樣,想念著此刻與我們史無前例遙遠的日本,想念抬頭便能望見的東京鐵塔、震撼生命的富士山,還有藏身城市裡頭的老派喫茶店,以及滋味難忘的拉麵⋯⋯。秋刀魚網站特集第二彈「疫情期間,我對日本鄉愁中」,我們邀請大家一起透過社群直面自己腦海中的日本鄉愁畫面,先是找來頻繁造訪日本的作家 Hally Chen 分享他這段期間在臺灣用來一解鄉愁的私藏店家;此外,我們也與日本連線,由臺日文化誌《LIP》創辦人、生活藝人田中佑典與生活作家柳澤小實進行視訊對談,大聊他們在疫情期間對於臺灣的想念,還有衍生出來的有趣因應方法。最後,旅居日本多年的作家張維中則從自身的生命經驗出發,用他跨越兩地的視角,談談徘徊在臺日之間的家鄉認同,帶領大家重新思考所謂「鄉愁」的根源及可能。